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

你的名字 擁抱日常的災難

早陣子在一片好評的情況下,有點湊熱鬧的心態去了看了”君の名は”(你的名字),新海誠的作品多是愛情為主線,這一套也不例外,它確實地令我感到驚喜。要看的人應該已經看了,未看的就大概不會看,所以劇透什麼的應該沒關係吧。

一開始的是一顆漂亮無比的彗星,然後就像宣傳海報上有一部份分離,穿越大氣層雪層,飛到城鎮的上空。在最初的確有點意義不明的,那一刻以我的常識來看,要是撞到地面就是一場大災難。往後看,這的確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,這一點給了我預期以外的衝擊。

彗星設定了是1200年就會回歸一次,電影中明確說明有兩次撞擊,但實際上最少有3次,最初一次應該就是宮水神社御神體所在地。明顯的是隕石坑的遺跡,中央那個巨石應該是隕石碎片,與大樹連結起來就成了御神體,神明所寄宿之本體。隕石坑形成一個人外之境,以流水分隔神域,是個必需清洗心靈後才能進入的部分,一個完全的神域的概念。
這隕石坑就是神社形象的表現
而另一個就是"糸",日語的意思是線或繩子一類的東西,也就是連繫著男女主角的信物。而外婆口中的"產靈""MOSUBI" 也可解作"結",是繩子的另一個形態或代名詞。而宮水神社所守護的糸守町,也可以解釋為守護線的意思。因為是線所以會連結扭曲、也會斷開又再連接、反複後又再回到原點,就像結繩子時候俱像化,也是她們對神明以及時間的理解。是一個比較哲學或是神學的概念,如果在觀看不能及時理解的話,就當作這是神明的惡作劇吧。
形象物除了彗星以外就是這東西吧
男女主角的感情描寫方面好像是一見鍾情的戀愛概念,因為就最後把兩人拉在一起的只是一個眼神。但實際上他們是經過一段非常深入的交往,有如筆友一般溝通,精神及肉體上(?)都彼此相連著(笑)。就算已進入戀人直路的奧寺前輩也被後來追上,全面地跑輸了,這可見關係深度上的差別。
筆友式的交往(笑)
逢魔之刻的相遇雖然是有點著跡的鋪排,但效果非常好也十分自然,當然到時刻完結的衝擊把一切都刻進靈魂內,就算記憶被刪掉也殘留不能磨滅的印象。以後也憑藉這一點點的印象去找回對方。偶然地發現其他不少的作品也有類似逢魔之刻相遇的描寫,而沒有強調這個特別時間的特性,好像約定俗成一樣,可能以經是文化的一部份的概念。
逢魔之刻的相遇
以往新海誠的作品我並沒有著力關注,因為最初看他的秒速五厘米時,雖然畫面極盡美艷,視覺上很震撼,但故事卻不是我的茶。苦沒有盡,甘不會再來,最終教人退而求小確幸,安穩地把激情長埋心底,重重地叫人灰心喪志的面對現實。的確非常有共鳴,可是看過之後心情卻是很沉重。

反而"你的名字"卻一反以往的風格,當然以創作來說所有結局都類似是沒趣的,然而新海誠在訪問中透露,改變是因為311震災的原故所以一改作風,讓作品可以帶出更有希望的感覺。有感災難對這民族的影響,甚至覺得他們擁抱災難,接受這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災難是無情殘忍的,卻是莊嚴神性的甚至是美麗的。而神明也會留一下一點點的提示,協助人們走出困境,讓人不會絕望。